第九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五
从李白、李商隐诗歌女性观看安史之乱后审美思潮的转变
发布人: 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2417次
2023年11月9日下午,广州大学经典百书阅读推广中心与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第九期的第五场讲座在图书馆会议室举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陈咏红副教授以《从李白、李商隐诗歌女性观看安史之乱后审美思潮的转变》为题,向广大同学介绍了从安史之乱后前伦理情感型诗歌向真正爱情诗歌的嬗变。
陈咏红副教授认为,对女性的态度反映了文明发展的程度,在对女性更为平等的观念下才能真正促进爱情诗歌的繁荣。在唐代,爱情诗歌中体现的审美思潮经历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是女性形象的身份从过去的身份确定的婚内女性居多,变为身份不确定的、与叙述者有情感关系的非婚内女性居多(女性形象社会身份的选择);其次,从唐中叶前诗歌注重女性对男性的“敬”,转为注重与女性交往时所得到的“情”与“趣”(对女性价值的选择);最后,男性叙述者改变了以前男性诗人通过(用第三人称客观态度)表现女性对于男性的思念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从男性角度直接地、动情地表达对女性的思念;女性形象则从以前对男性的“敬”的态度,变得很有“风情”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陈咏红副教授主要以李白、李商隐的诗歌为例,主要活跃于唐中叶以前的李白一生写作了一百多首涉及女性形象的诗,主要是宫怨诗、闺怨诗、爱恋诗和寄内诗,诗歌中更多以情场失意的女性自比,寄予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建功立业未成的情怀。从中晚唐开始,群体式激情逐渐磨损了生活感受的真实性,而孤立个体的遭遇、感怀、爱情和日常生活的情调、趣味等则逐渐取得生命的切己感和真实性。人们的生活感从过去建功立业的群体意识回归个体孤离感,因此李商隐开始在爱情诗中常写一种刻骨铭心、无法排遣、热烈追求而又爱慕对象不明的热烈恋情,他的诗歌富有(内容)残缺美和悲剧美、意象的朦胧美与语言的精艳美,进入到了更为私人、深层的美学领域。
陈咏红副教授也同时提到了这股审美思潮转变的动力以及它深刻的意义:一种新的思想的诞生,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引发的时代问题,文人往往将现实需要和传统文化遗产结合,为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任何时代关于女性的立场,也都则与该社会的价值取向、秩序理念以及文明程度直接相关,中唐后爱情诗歌中女性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男女的相对平等,看到了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特之美,而不再是德行的象征或者诗人的自况,因而体现并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