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公告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第七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第七场

马将伟副教授:《传习录》——“吾心光明”:王守仁“滿街都是圣人”的思想史意义

发布人: 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4240次

王守仁何许人也?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历史上王阳明的名字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王阳明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幼名云,后改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姚江穿城而过,故阳明学又被称之为“余姚之学”“姚江之学”。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建造草堂,世称“阳明先生”“阳明翁”等。

11月29日下午,马将伟副教授从王守仁的生平开始,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传习录》——‘吾心光明’:王守仁‘滿街都是圣人’的思想史意义”的专题讲座,这也是“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的第七场讲座。

马将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主要讲授《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美学》《明清文学思潮》等课程。

马将伟副教授

马将伟副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王守仁生平”“传习录”“阳明之学术成就”和“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史意义”四个部分的内容。

“王守仁生平”部分,马将伟副教授以叙说的形式,介绍了王阳明先生名字的来历,以及王守仁的先世从山东而来,并繁衍生息至绍兴、余姚的迁徙历程和历代先世的学识及成就。如其高祖王与准,精通《礼》《易》;曾祖王世杰,以明经贡太学;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封翰林院修撰;父王华,字听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又因在龙泉山读书,称之为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赐进士及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马将伟副教授指出,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悟出的“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提出“知行合一”之说。

“传习录”部分,马将伟副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传习录》的来历以及各类流传后世的《传习录》版本情况。他说《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门人交游问学的往来语录,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薛侃刻印《传习录》于赣州,即今通行本《传习录》上卷,本刻本语录包含“徐爱录”14则,“陆澄录”80则,“薛侃录”35则,共计129则。而嘉靖三十七年(1558),由钱德洪、王畿编撰,胡宗宪捐资,唐尧臣、桂軏校订,于杭州天真书院重刻的《传习录》全本(简称“胡宗宪本”),标志着今通行本《传习录》基本定本完成,本刻本分上、中、下三大卷十一小卷,目前的通行本《传习录》是由钱德洪最后定稿完成。隆庆六年(1572),明廷决定再次刊刻“阳明全书”,江西谢廷杰任主事,将胡宗宪本《传习录》汇入“全书”,在内容上移出《示弟立志说》,编入文录,增收《朱子晚年定论》,为《王文成公全书》前三卷,即今学术界使用最广泛的通行本《传习录》之由来。

在“阳明之学术成就”部分,马将伟副教授浓墨重彩的介绍了王阳明学说对世界的影响。马将伟副教授特别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一般被认为是始于宋代,严格来说,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始于王阳明。王阳明创立“良知”说,认为自我和圣人一样,生而伟大,存而无异,这种强调自我的主张正是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王阳明是明代第一理学大师,也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大功臣。阳明学是中国最早提出尊重人的个性的学说,欧美学者对阳明学的关注也先于程朱理学。

“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史意义”部分,马将伟副教授强调,在传统儒学中,圣贤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为只有“圣人”才知“天道”。由此而产生出“原道”、“征圣”和“宗经”的思想体系,也影响到了文艺理论方面。而王守仁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中以圣人为宗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程朱理学“圣人可学而至”的进一步发展,完全回到“个体自我”的现实中来,消解了众人与圣贤之间的距离。王守仁所言之“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凸显了“自我”价值的决定性。这是与其“致良知”之说紧密相关。“致良知”强调不思不虑的先天直觉,而反对宋儒之格物理论,总体上呈现出“反知识”的倾向,在“反知识”的倾向下,经典的权威被解构了,“宗经”的观念逐步转化为“我言可经”的观念,这是陆九渊“六经注我”、陈献章“六经皆糟粕”观念的进一步系统化。

最后,马将伟副教授对“满街都是圣人”的文艺影响简要谈了两点,一是晚明“反复古”的性灵文艺思潮的兴起。写诗作文不必以古人为准,由此而出现了明代诗文领域复古与反复古两大文艺思潮的交相辉映。二是重视愚夫愚妇之民间语言,诗学上强化了“真诗乃在民间”的观念。

您是本站第32188555位访客 今日总馆进馆人次:5827 今日桂花分馆进馆人次:1612

Copy Right©2014 广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