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第四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八

张连桥教授:身份冲突与伦理选择——关于《红与黑》中的悖论与反思

发布人: 时间:2021-05-28 浏览次数:2120次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于连的生活经历,再现了1815至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巴黎的社会生活,于连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曾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5月26日下午,张连桥教授在图书馆504会议室主讲了第四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的第八场讲座。讲座题目为“身份冲突与伦理选择——关于《红与黑》中的悖论与反思”。

张连桥教授讲座

张连桥教授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和学科教育(语文)方向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百人计划”聘用人员,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库专家,主要从事欧美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发表A&HCI论文4篇,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

在讲座中,张连桥教授首先介绍了学界关于小说《红与黑》研究的主题分布:宗教主题、爱情主题、人性主题研究;空间叙事艺术研究;政治生态与历史叙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成长小说与心灵辩证法研究;象征艺术与隐喻功能研究;翻译研究;影视改编与影视批评研究。然后,张连桥教授解释了何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伦理的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思维方法,其目的不仅在于说明文学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或作家创作文学的伦理学问题,更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种种问题。

讲座现场

张连桥教授接着介绍了本场讲座所采用的研究视角——伦理悖论。伦理悖论是文学作品中由于特定的伦理环境和特殊的人物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的“伦理结”。随着剧情的发展,“伦理结”最终以某种方式得以解开,悖论也随之变化、转移或终止。然后,张连桥教授分析了“红”与“黑”的含义:“红”与“黑”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红”指代军队(军人的红色军装)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黑”指代教会(教士的黑色道袍)以及封建王朝复辟时期。接着重点分析了《红与黑》主人公于连伦理身份的三次变化:(1)作为德·雷纳先生家的家庭教师;(2)在谢朗神甫的推荐下进入神学院进修;(3)从一名神学院教士成为德·拉摩尔侯爵的秘书。张连桥教授指出于连的悲剧根源在于对自己伦理身份的诉求破坏了当时的伦理秩序。与此同时,于连在伦理身份诉求过程中,他与德·雷纳夫人的感情纠葛以及后来与德·拉摩尔小姐的相恋,前者的婚外恋情和后者的未婚先孕在当时是违背人们的伦理秩序的。张连桥教授最后从伦理悖论角度将《红与黑》的主要议题归结为:“红”与“黑”的悖论;“爱”与“恨”的悖论;“荣誉”与“耻辱”的悖论;“生”与“死”的悖论。

您是本站第36807865位访客 [进馆统计]

Copy Right©2014 广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