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十
刘瑾教授:《音乐欣赏十五讲》导读
发布人: 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5128次
《音乐欣赏十五讲》是2004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音乐普及读物。该书以音乐家个体介绍为明线,以历史更迭、时代变迁为暗线。作者选择了三十位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以此为切入点勾勒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十五讲,从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一直到现代音乐的诞生,每讲以两位人物串联音乐史,使人物形象在历史背景的映衬中更加立体鲜活,同时也让历史在人物的衬托下具有了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作者将音乐放置历史的脉络里,揭示它们除听觉感受之外的存在意义,也力求剖析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2023年12月20日下午,第九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活动第十场在图书馆504会议室成功举办。音乐舞蹈学院刘瑾教授以莫扎特和贝多芬为切入点,声情并茂地引导在场师生从各个层面赏析《音乐欣赏十五讲》一书。
刘瑾教授是文学博士(音乐学),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育专家、广州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方向为音乐美学(学术型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型硕士-艺术硕士)。担任研究生的《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美学专题研究》等课程。
刘瑾教授讲座
刘教授首先引用肖复兴先生为本书所作之绪论,指出:“音乐比文字更有力,音乐和文字结婚就是王子与乞儿结婚——叔本华”“我要以有限的文字来阐释无限的音乐”。而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和文学的发展有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它们存在的方式都是以时间为单位,音乐的材料是乐器和人的声音,多种乐器可以在同一时间形成一种众神喧哗、多声部的效果,这是音乐的神奇之处。巴赫金创造了复调小说的理论:文学的叙述也可以是多声部的,形成一种交响的效果。“十五讲就像是十五条道路,三十位音乐家就像是分别站在每个路口的向导,引领我们和他们的音乐一起拥抱相逢”。接着,刘教授探讨了音乐发展中探索创新与保守之间的关系。每个派别的音乐家对于音乐的价值是不分伯仲的,人类在发展之中的观念变化与人性激情永不枯竭的演绎,才能够带来音乐生命与人类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教授重点以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莫扎特与贝多芬为例,从作曲家本身入手,聆听解析他们的音乐。莫扎特和贝多芬同样经历着痛苦的生活,但莫扎特的音乐中流露出“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天真与浪漫;而贝多芬却刚毅随性,充满爆发性的力量,擅长以音乐描绘激烈的内心冲突和他史诗般宏大叙事的胸怀。刘教授先简要介绍了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代表作、创作特点,随后带领听众赏析了《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的咏叹调、《命运》和《月光奏鸣曲》片段。通过名曲鉴赏,刘教授认为,音乐素养能让人内心充盈并激发创新精神。
最后,刘教授解答了听众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一、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绎版本所体现的意图不同,在鉴赏时可以多听各个版本,体会不同的感觉。二、音乐没有绝对的“好听”,与情绪氛围相适合的就是好的,可听性是感受的表现。三、电子乐器不完全是“对古典音乐的亵渎”,艺术不会完全被“智能化”。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在场师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走过了一趟神奇的音乐探索之旅,余音绕梁。“你打开书的时候,音乐会开始了,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合上书的时候,音乐会结束了,月光如水,晚风正在吹拂着,音乐还荡漾在心旷神怡的感觉中。”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