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六
李茂增教授:我们为何及如何追寻正义?——《理想国》导读
发布人: 时间:2021-12-14 浏览次数:2743次
12月9日下午,第五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的第六场讲座在图书馆504会议室开讲。讲座由人文学院的李茂增教授主讲,讲座题目是“我们为何及如何追寻正义?——《理想国》导读”。
李茂增,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学术带头人,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岗位津贴获得者,曾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出版专著《现代性与小说形式》《无言之美——朱光潜评传》等3部,译著《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视差》等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李茂增教授
在讲座中,李茂增教授首先介绍了《理想国》作者柏拉图的生平及写作经历,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和他人你来我往、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话,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融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于一体的城邦国家。《理想国》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是认识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然后,李茂增教授介绍了《理想国》的译名、译本和读法,并解读了其主旨。
讲座从何为正义、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两重世界的划分与证明、诗与哲学之争、正义高于不正义五个方面对《理想国》进行解读。
柏拉图的《理想国》深受苏格拉底唯心主义的影响,全书以苏格拉底的口吻、对话展开。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苏格拉底把城邦比喻为一个暗无天日的洞穴,城邦中居民就像囚徒一样被关在洞穴里,他们被绑上锁链,只能面对洞穴的墙壁,而背后有一团火,火光照出的印子投射在囚徒和火之间的矮墙,矮墙的后面有一些人举着雕塑,展示各种事物,这些雕塑投射到墙上的影子,让囚徒们以为这就是他们看到的真实世界。
有一个囚徒被松绑并强迫着站了起来,他被迫回头看到了那团火光,认清了雕塑与影子的区别,之后他又被迫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最终他看到真正的光源,太阳。这个过程充满强迫和痛苦,但当他经历这样一次彻底认知升级后,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多么无知,生活有多么悲惨。
哲学家就是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囚徒。但当他试图走回洞穴告诉里面的人这一切时,他将不被人们接受,甚至会遭到嘲笑、或面临被杀的危险。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