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第四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一

纪德君教授:《水浒传》——草莽英雄的人生悲歌

发布人: 时间:2021-04-21 浏览次数:1682次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作。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品读《水浒传》,4月15日下午,纪德君教授在图书馆504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水浒传》——草莽英雄的人生悲歌”的经典百书专题讲座。这也是第四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活动的第一场讲座。

纪德君,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民间说唱文学研究。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副会长、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版专著《在书场与案头之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等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获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岭南英杰工程”优秀人才、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等。

纪德君教授

纪德君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水浒好汉的义胆侠风、水浒好汉之“义”与儒家文化之“义”的区别、“义”与“忠”的变奏。

“义”是《水浒传》里的一个主要概念。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纪德君教授首先浓墨重彩地对“义”字进行了解读。纪德君教授指出,《水浒传》中“义”“义气”“仗义”“认义”“结义”“聚义”“大义”等几乎随处可见,其出现频率高达600余次。如果读者不能深刻领会“义”字,那么就很难确切地理解小说的意旨。同时,水浒好汉均是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江湖游民,那么散布五湖四海的好汉是如何走到一起来的呢?因此,要理解水浒的“义”字,需要结合水浒好汉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以及所作所为等来做一些具体的辨析。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纪德君教授对“义”与“利”的区别、“义”和“忠”的区别、“义”与“仁”“恕”的区别、“义”的尊卑贵贱进行了分析,并强调水浒英雄有时只讲义气、不论是非的仗义行为,与儒家所讲的“义者正也”,“义,人之正路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纪德君教授提出,《水浒传》一方面淡化水浒好汉“义”的江湖气,反复强调其落草为寇是被贪官污吏逼迫,是被逼上梁山。另一方面加深水浒好汉“义”的忠君色彩,有意把水浒中的好汉说成是替天行道的忠良,突出水浒好汉的忠君思想,尽量把梁山好汉反抗官府、杀人放火的造反行动纳入到忠君报国的思想范畴。此外,《水浒传》消解“义”以全“忠”。《水浒传》作者不仅自觉地把“义”纳入“忠”的轨道,而且描写了水浒好汉在宋江率领下,为了忠君报国,不惜消解“义”以全“忠”的悲剧过程。对于这种“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的黑暗现实,作者满怀义愤,用悲壮、深沉的笔调,谱写了一曲乱世忠义的悲歌。

您是本站第36828483位访客 [进馆统计]

Copy Right©2014 广州大学图书馆 地址:广州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