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图书馆黄埔院区分馆全面向读者开放
发布人: 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2133次
“书简传文化、启智润学子”。历时近两年推进基础设施与文化内涵建设,广州大学图书馆黄埔院区分馆于2025年3月10日全面向读者开放!
图书馆位于黄埔院区博学楼三至五层,建筑面积4556平方米,实用面积3590平方米,自2024年11月25日开放五楼书库及四楼研讨间以来,已经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探索。现在,我们将开放更多精彩空间,包括三楼新书区、报刊阅览空间、展览空间、休闲空间、冥想空间、自助借还空间、检索空间、自修空间、博雅阁、主题书库等。图书馆可保存图书18万册、报刊200余种。可提供445个阅览座位,包括377个自习座位和68个休闲座位。
黄埔院区图书馆秉承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室内装饰采用岭南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融合广州历史地标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黄埔古港历史进行整体设计,营造出岭南文化特有的氛围。馆内阅览桌椅以原木榫卯结构为主制作,同时辅以独特设计的台灯和插座,简洁大方实用,为读者打造明亮、舒适、温暖的阅读环境。
无论你是需要自习室来备考,还是希望在充满古韵的中式研讨间交流,抑或体验在“头等舱”般舒适的座椅中静心冥想,甚至在创客空间中激发灵感,这里每一处的精心设计,只为让你在追逐学术与梦想的路上更加从容。
下面就跟随我们的步伐,一起来探索图书馆黄埔院区分馆,看看有哪些功能吧。
三 楼
三楼包含景观空间、新书空间、展览空间、报刊阅览空间、自修空间、服务空间、自助借还空间、休闲空间及总服务台。
景观空间:
三楼入口处的景观空间以创新设计诠释书院文化精神:地面采用波纹不锈钢板打造出波光粼粼的"知识海洋"意象,其上一艘琵琶造型的不锈钢雕塑船凌波踏浪,船身鎏金阳刻着民国时期私立广州大学校歌,斑驳文字间流淌着百年学府的文脉传承。
私立广州大学校歌:“云山苍苍,珠海泱泱,广大学府开堂皇,英才乐育道大光,明德新民止至善,博学笃行示周行,扬国光兮耀世界,学术迈进兮民族其永昌。”
船首侧上方悬垂苍劲虬曲的迎客松盆景,形成"扬帆松影"的独特景致——既象征着广大学子由此启航驶向知识彼岸,又以东方待客之礼敞开书院怀抱。这组融合金属艺术与园林美学的装置,通过现代材质与历史符号的对话,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馆内文化地标。
服务空间:
我们以"服务育人"理念重构空间:将总服务台整体东移30米至东南侧翼,原中轴黄金区位改造为开放式文化展廊。服务区背景中,广州塔、中信广场、校训塔遥相呼应。此举不仅实现馆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身份转换,更将100㎡最优景观面转化为公众共享的文化客厅。这场空间革命打破了三项传统认知:将行政属性空间转化为文化磁场,把物理采光优势转化为精神照明能量,使功能分区重组成为育人理念的实体宣言。当读者步入三楼,首先迎接的不再是冰冷柜台,而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岭南人文长卷——这正是现代图书馆从知识仓库向文化场域转型的生动写照。
新书空间+展览空间+报刊阅读空间
新书区作为知识前沿阵地,鱼骨形展架呈放射状延展,定期更新的4000册精选文献构成"思想引力场",报刊区化身信息交汇港,200种中外期刊以蒙德里安式色彩矩阵陈列,专业期刊与生活读本碰撞出跨学科火花,层叠式报架实现"一立方米的阅读革命"。
三楼知识生态区创造性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泾渭分区,通过"流动的知识场域"理念,将新书区、展廊、报刊区编织成有机联动的文化矩阵。三区边界以虚实相生的半透隔断实现视觉渗透,形成"移步易景"的空间韵律。隔断系统创新演绎岭南建筑基因:镬耳墙解构成起伏的知识山脊,激光切割不锈钢构件再现镬耳轮廓的力学之美;满洲窗纹样在光线变化下演变为可调节透光率的智能玻璃,传统海棠花格在现代光学中绽放新韵。
自习空间
三楼自修室以"生长的知识容器"为设计母题,突破传统自习空间的机械排布,构建出融合东方书院精神与现代学术仪轨的沉思场域。24组原木榫卯桌椅阵列如智慧年轮般徐徐展开,在300平方米空间内编织出天人合一的研习网络。榫卯构件经参数化重构,既传承鲁班锁的力学智慧,又满足数字时代的多设备使用场景。每套桌椅集成隐形式三源供电系统,侧板隐藏标准插头,满足新时代读者的多样化用电需求。
四 楼
研讨空间集中在图书馆四楼,共有14间,其中中式风格研讨间两间,创客空间一个,其他类型空间11间。旨在打造一个集学术交流、研究合作、数智阅读、创意展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融性、互助式的智慧型的学习空间。无论你是需要深度探讨学术课题,还是想要与团队成员碰撞思维火花,这里都将是你的理想之选。
冥想室位于图书馆4楼416室,配备瑜伽垫、蒲团、懒人沙发,电动休闲椅等舒适设施,满足不同的放松和冥想需求。坐在冥想室中,安静片刻,压力减半,能量满格。
博雅阁:
屏风隔断以清代木刻本“波罗浴日图”为蓝本,原木雕刻,复现黄埔古港的壮美景色;采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作为宏大背景,将南海神庙的“海不扬波”牌坊嵌入古代地图,彰显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同时配以中式风格的沙发与桌椅,设计成一个集接待与座谈功能为一体的黄埔风空间;博雅阁内,陈列着岭南著名画家梁业鸿老先生与其弟子一起为广州大学图书馆黄埔院区分馆现场绘制的3米长画作,上书“广图精研知天地,大书致理识乾坤”,诗名隐藏广大、图书馆、知识城,喻意广州大学图书馆馆舍精致,是知识的殿堂,常利用图书馆,可晓世间万物,可左右读,可上下读,庆贺广州大学图书馆黄埔院区分馆落成,彰显典雅与智慧。
五 楼
五楼集藏书空间、休闲文化空间及主题书库为一体
书库,犹如智慧森林,以“动态生长的知识年轮”为设计命题,37座六层钢木复合书架构成学科矩阵,3万册文献如年轮般层叠生长。书架群经参数化设计,形成0.618黄金分割的螺旋阵列,暗合知识迭代的斐波那契韵律。书架嵌装毫米波雷达感应系统,当读者走近时,所需学科分类的灯带泛起涟漪光波,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引力场。
休闲空间
五楼文化休闲空间以"千年文脉的当代转译"进行设计,毗邻黄埔文库构建起时空对话场域。9米高汉字文化墙化作立体文化坐标系,梧桐实木雕刻的汉字山脉与玫瑰金不锈钢的现代符号在此碰撞,形成跨越两千年的文明灯塔。整面墙实为解码岭南文明的密码本:纵向剖面上,梧桐年轮对应城市年轮;水平轴线上,玫瑰金矩阵串联不同校区。当读者倚坐定制沙发,仰望这面会呼吸的文字墙,便完成了一场从地方记忆到全球视野的精神漫游。
汉字文化墙选取24个广州历史地标,在梧桐木上采用篆隶楷行等不同字体进行雕刻,24个地名既是城市记忆锚点,更暗喻广州大学24个学院的学科光谱——光孝寺飞檐对话建筑学院,十三行商埠映照经管学科,珠江螺旋呼应生命科学。24个历史地名加上广州大学一校三区:大学城、桂花岗、黄埔三地共27个地名,与广州大学初创的1927年的年代遥相呼应。
文化墙的中间用玫瑰金不锈钢造型,代表英文I love Guangzhou University,喻意我们爱广州大学;
三个造型中包裹着桂花岗、大学城、黄埔三个地名,代表着广州大学的一校三区。
为背光效果,使得其在夜晚或光线不足时也能清晰可见。中文与英文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广州大学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的理念。在汉字文化墙下方,“白云山”与“珠江”双底座孕育两千年广州。文化汉字文化墙的上部,“广州塔”的“广州”、“广雅书院”的“广”、“大元帅府”的 “大”错开排列,与右侧的黄埔军校构成文明天际线,同时在下部突出“状元坊”的“状元”,既喻指广大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将帅摇篮",亦是对广州大学学子成为各行各业状元的美好祝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广州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一总馆两分馆的格局,将继续秉承为学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做好服务的理念,新旧融合、主分相通,与时俱进,助力广大师生求学向上、潜心治学,将知识与真理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