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第十二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之四
彭贵昌博士:钱锺书《围城》中的中西文化观
发布人: 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912次
4月8日,第十二期“百书阅读 百场讲座”的第四场活动在图书馆五楼504会议室顺利举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彭贵昌老师以“钱锺书《围城》中的中西文化观”为主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
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以诙谐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鲜活的社会众生相,背后更隐藏着钱锺书对中西文化的深刻反思与独特见解。彭老师在讲座中,通过分析《围城》的语言艺术和空间书写,深入探讨了作品中的中西文化观。
彭贵昌老师现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他还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有《北美“留学生作家群”后期写作研究》等作品,曾获评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彭贵昌老师讲座
彭老师首先指出,钱锺书先生著作颇丰,其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围城》(1947)、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5)、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以及学术著作《谈艺录》(1948)、《宋诗选注》(1958)、《管锥编》(1979)、《七缀集》(1985)等。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围城》:“《围城》尤其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由于它对当时中国风情的有趣写照,它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未来世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的小说中最受他们喜爱的作品。”
随后,彭老师结合诵读文本的方式,具体分析了《围城》独具特色的幽默讽刺艺术。《围城》中的幽默讽刺在跨文化方面有诸多体现,如以俾斯麦对法国公使大使的评价,对比几位不懂德文却能传情达意的警察,讽刺意味十足;诗后引用中外诗人诗篇细注字句出处,讽刺曹元朗;在修辞格运用上,比喻、夸张、通感等手法频现。书中约有500多个比喻,形式多样;夸张手法如“鸿渐的脸红得像有103度寒热的病人”等;通感手法如“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等。
同时,彭老师提到,在对传统和现代的态度上,《围城》有着深刻的表达。书中人物走不出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围城”,面子文化贯穿其中,全书中约有80多处与面子有关的情节、对话等,平均每五页就有一处涉及。而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每一步自由选择都以希望开始却以绝望告终,轮船、繁华的上海、大学等“现代”象征并未带来人生的进步,体现了“现代性”的局限。
彭老师还从“空间”角度解读《围城》——“围城”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包含文化结构上的“中西关系”以及故事结构的“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书中展现了异化的中西关系,包括知识分子的不学无术、高等教育的不伦不类以及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等问题。
此次讲座让听众对《围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部经典之作。
讲座现场